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3-11-02,文章距离上次更新已过半年,内容可能已经过时。

深入浅出“同性恋”相关话题

文内使用这种格式的文本均摘录自维基百科

定义

同性恋,亦称为同性向同性爱,是以同样的性别或社会性别为对象建立起浪漫吸引、性吸引或性行为的亲密关系,或以此性倾向做为主要自我认同的行为或现象。

同性恋指同样性别为前提条件建立起性吸引,性行为的亲密关系中的一种

起源

事实上,这并没有什么起源

同性恋异性恋可以说是同时有的

因为他们都是人的正常性取向

就如你的人格、男女(在不讨论外部干预的情况下),是人生来就已经决定下来的,改变不了的东西

多数科学家认为,这是由基因、环境等多重因素交互影响所产生的结果

目前没有严谨的科学研究能证实性倾向改变措施能改变一个人的性倾向。尽管如此,一些基督教组织透过劝导、祈祷或其他方式,企图使转变同性恋的性倾向,来满足其信仰心态。这些宣称能改变性取向的转化疗法受到医学界和科学界的批评,因为它们带来的压抑感可能导致治疗者自杀。“美国精神学学会”于1997年通过决议,宣示从事这种疗法的医生将被认为是缺乏职业道德,改变性倾向的治疗毫无科学证据能支持其为安全或有效。有一些经历过改变性倾向疗法的人表示,试图改变性倾向有潜在性的危害。

人口

美国2016年公布的普查数字显示,女性受访者当中由1.3%自称同性恋者;男性则是1.9%自称同性恋者。17.4%的女性承认和女性有过性接触;6.2%的男性表示曾跟其他男生有过性行为

注意:本数据根据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暂未披露任何数据,具体人口无法考证

这些数据足以证明,放眼全世界,同性恋者并不少

当然,这要考虑到 人口基数 的问题,人越多,同性恋者越多,这必然是成正比例的趋势上升的

偏见 & 人权

来自社会的偏见

根据美国心理卫生协会于199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美国青少年学生每天评价听到26次对同性恋的辱骂

根据香港小童群益会在200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在近500民受访的同性恋青少年种,有超过50%表示曾受到同学不同程度的排斥欺凌,有13%曾遭受肢体暴力性骚扰

2011年一项研究的结论认为,49%的荷兰本土青年和58%的荷兰外籍青年对同性恋有所抵制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进行的2013年全球态度调查项目,中国有约超过70%的人反对同性恋

流行的就一定高尚吗?那流行性感冒应该也是很高尚的啦?——萧伯纳

关于同性恋者的人权

197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去除

19世纪,很多接受了法国民法典的地区,并没有明确禁止同性性行为,但是很多采纳了英国的习惯法系统的国家,则保留了性悖轨法(把特定性行为定位为性犯罪的法律)条例并对其迫害,这种情况一直沿袭到19世纪末。

20世纪,随着同志权利(各地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者的权利)的兴起,作为公民权利的一部分,以及学术机构对性行为的研究而产生的酷儿研究的出现,使得媒体上出现了同性恋形象,并改变了社会对同性恋的观感与理解。

英国的沃芬敦报告是西方国家对同性性行为除罪化的转折点,很多西方文明国家现在已经对同性恋或同性性行为除罪

一系列的欧洲国家已经改变法律或者允许同性婚姻或者在法律上承认长期的同性伴侣关系;一些国家开始允许同性伴侣收养子女。而公开承认是同性恋、双性恋或过去曾经进行过同性性行为的政治家的人数也在上升

注意:中国目前还不承认同性恋婚姻

最近几年,一些地区放松了或取消了歧视同性恋的法律,包括性悖轨法和禁止同性恋者参军的条例。

2005年5月17日是第一个国际不再恐同日,这个由世界卫生组织决定的日期提醒公众,同性恋不是病,同性恋者有着与其他人—样的权利——包括不受暴力和歧视威胁的权利。

科学研究一致地表明,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一般拥有跟异性恋父母一样照顾孩子的能力。他们的孩子就如异性恋父母所照顾的孩子般拥有健康的心理,及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根据科学文献综述,没有与此一定论相反的证据